今年3月5日,是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48周年紀念日。40多年來,雷鋒的事跡在祖國大地到處傳頌,雷鋒精神已成為億萬中國人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的一面旗幟,影響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多年來,十里鋼城一直活躍著這樣一群“雷鋒”,他們以青年志愿者、義務獻血小分隊、愛心天使活動組、老年服務者等多種多樣的身份出現,不分年齡大小、不分職位高低、不論富貴貧困,他們匯聚在一起,將雷鋒精神傳承發展,將雷鋒精神弘揚光大,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青年志愿者——走街串戶排憂解難

漣鋼青年志愿者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人
漣鋼的青年志愿者是鋼城一道靚麗風景。他們當中有醫生、有護士、有工程師、有青年大學生、也有退休職工和家屬,他們經常開展著多種形式的便民活動,那一顆顆火熱的心溫暖著所有的服務對象。
因雷鋒精神與志愿者服務的理念高度相符,3月5日也成了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上個世紀90年代,漣鋼團委積極響應團中央號召,在全省企業中率先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協會,堅持每年開展為民服務活動,至今已累計開展便民服務5.8萬人次。
康俊是漣鋼機電公司的一名職工,也是漣鋼青年志愿者協會秘書長。他告訴記者,志愿者協會自去年啟動“貢獻愛心、溫暖鋼城、走進社區”活動以來,如今志愿者隊伍迅速擴大到150余人,他們大多是公司普通職工、青年大學生和職工家屬。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在那場持續的冰雪天氣中,為確保廣大職工出行安全,志愿者協會迅速啟動“除雪突擊”應急預案,利用中午休息時間,自發地組織起來清掃路面的積雪,讓職工們放心通行。
志愿者沈維華是一名新進廠的研究生,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腿部受傷行走不便,但每次開展志愿者活動,他一次也沒落下過。用他的話說:“人活著總要有一種精神,雖然我們做的只是很小的事情,但只要堅持做下去,就一定會影響一批人。”
漣鋼青年志愿者協會還結合企業實際,將“服務企業生產、服務社區和諧”作為活動宗旨,多次深入社區調查“特、病、困”家庭情況,募集資金為困難職工家庭排憂解難,給他們送物資,開展家政服務;與他們結對子,開展一對一的幫扶活動。
今年,志愿者協會將繼續秉承自覺自愿、力所能及的原則,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不斷深化志愿服務內涵、拓展志愿服務領域、擴大志愿服務隊伍、打造志愿服務品牌,為企業發展和社區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紅背心志愿者——一腔熱血詮釋大愛

無償獻血志愿者漣鋼分隊部分隊員
紅背心是他們的特有標志,熱情是他們的固有狀態,在街邊??康牧鲃硬裳嚺?,總能見到婁底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總隊漣鋼分隊24名隊員忙碌的身影,熱情接待與服務前來咨詢獻血的市民,鼓勵帶動過往行人挽袖獻出熱血。他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分工,分屬不同的年齡階層和單位,因心懷同一顆對無償獻血事業的滾燙愛心讓他們走到一起,當中很多都是“獻血狀元”與“服務明星”,他們用自己的無私奉獻,給他人送去愛的陽光和生命的希望。
來自漣鋼紀委、監察審計部的彭志鋼就是這支隊伍的“領頭羊”。據他介紹,在這支充滿愛心的隊伍里,先后4名志愿者獲得全國無償獻血金獎與銀獎獲得者,12人獻血量達到2000毫升以上。從漣鋼分隊成立這一天起,在漣鋼社會事業部醫政科的指導下,受過無償獻血方面知識與技能培訓的志愿者們,便開始了他們的愛心行動。無數個節假日,他們甘愿放棄休息時間,在流動采血點分發宣傳資料,進行無償獻血的宣傳、動員和服務。
今年39歲的王華是漣鋼檢修中心的一名維修班班長,同時也是婁底市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總隊隊干,憨厚的他記不清自己志愿服務的總時間,也不記得自己的總獻血量,只是輕描淡寫的回憶起前幾天晚上婁底中心血站因緊急用血,他在下班后又匆匆趕過去獻了400毫升血。據血站統計,王華已累計獻血43次,總量累計達到28200毫升。
比起王華,同樣來自檢修中心被譽為鋼城獻血“女狀元”的匡巧云,她則是帶著感恩的心開始無償獻血的。作為一名女性,雖然她的獻血量不及王華那么多,但她告訴記者:“參與無償獻血和志愿者活動,我受到了尊重,心靈得到了洗禮,我覺得自己活得特別有意義。”
身殘志堅的周新忠是漣鋼福利公司職工,小時候因患小兒麻痹癥落下了右腿殘疾。每次婁底市各大醫院O型血告急。他總是最先趕到就近的采血車上,捋起袖子對工作人員說:“抽,給我抽,我是O型血。”在婁底市5名義務獻血金牌獲得者中,他是唯一的一名殘疾人。
為了快速有效地組織采血工作、交流獻血心得,志愿者們還建立了一個網絡QQ群——獻血志愿者之家。漣鋼分隊從2009年6月成立至今已累計有320人次參加志愿服務,服務時間達2254小時。
在無償獻血志愿者服務隊這個大家庭,他們因奉獻而快樂,因奉獻而滿足。他們不求回報,只為動員更多的社會人士了解獻血知識,只為無償獻血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將“無償獻血,奉獻愛心”的新時代雷鋒精神傳播得更遠。
愛心天使——網絡服務傳播愛的種子

漣鋼愛心天使活動組給新化縣一字界小學送溫暖
2月25日上午,記者來到了婁星區光榮院開展慈善活動。一進光榮院,愛心天使活動組的成員們就忙活開了。有的給老人分發生活用品,有的與老人家長里短,有的忙著給光榮院維修電路……
這群來自鋼城的愛心天使們絕大部分成員是漣鋼雙菱實業公司的職工。該公司自來水廠有一個《水中花》網站,里面的《愛心天使》欄目記錄了活動組的成長過程?;顒咏M于去年8月份成立,由于最開始只有5名女同志,便取名叫做愛心天使活動組。在她們的感召下,許多男同志也主動參與到了活動組中,成為了她們的好幫手。這其中有雙菱實業公司領導、普通員工,也有自身條件并不寬裕的困難職工,還有一些社會人士。募集善款,男同志與天使們一道“化緣”;開展慈善活動,男同志充當主要勞動力。
去年10月,活動組通過民間慈善小分隊,了解到新化縣古臺山有三位貧困學生急需捐助學費,以及天門鄉一字界小學缺少學習用品。天使們便利用網絡平臺,不到一周時間,就募捐到所需物款。在當地志愿者的帶路下,她們長途跋涉將學習用品發放給一字界小學的孩子們,翻山越嶺將學費送達到古臺山3名貧困學生手中。
談起那次助學活動,組長羅軍麗心情十分沉重,她說,深山中貧困學生那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讓她們很受感動,讓她們更加堅定了將愛心活動持續開展下去的信心,讓她們更加沒有理由不去幫助這些需要關愛的孩子們!
活動組回來后,為了能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為了將愛心持之以恒地傳遞下去,她們制定了《愛心專項基金與實物管理方案》,設置了愛心榜,對活動所募捐到的錢物在網上一一進行公開,以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一路走來,面對眾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活動組的力量如同滄海一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經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網絡開展學雷鋒活動,更符合時代精神?!端谢ā肪W站就是靠網絡這個陣地,去影響身邊的網民,使越來越多的網民成為雷鋒。
老年朋友——學雷鋒不圖回報愛滿鋼城

漣鋼老年科協自我保健中心醫務人員為老同志服務
不管刮風下雨,每天一大早,70多歲的王恒學老人總是第一個來到漣鋼老年科協自我保健中心,與隨后趕來的內退職工、保健醫生曾仁安一道忙活開來。王恒學是原漣鋼醫院的副院長。這年復一年的工作,在不計報酬的情況下,他們長期堅持著,并樂此不疲地為老年朋友們進行科普知識宣傳和義診義療服務。
位桑塘街的自我保健中心每天門庭若市,附近社區不少中老年朋友一遇上身體不適,都喜歡找王恒學老人,因為他看病仔細,服務周到。5年來,他針對中老年同志常見病的特點,深入各管區義診義療27428人次,積極開展拔火罐、針灸、理療、足治療等18種治療服務項目,治愈了一批偏癱、初期中風、腰腿痛等疾病。
說起他們的故事,躺在床上接受治療的老年朋友們個個贊不絕口:“在別的地方花錢看不好的病,在這里不花什么錢就能治好,真是學習雷鋒的好榜樣!”受他們長期義務為老同志們服務的感染,精通電器維修的退休職工趙福海也成為了保健中心的一員,出現故障的治療儀器,到了他的手里,總能“手到病除。”
漣鋼老同志中,“雷鋒式的人物”還真不少,74歲的李桂芳老人也是其中的一個。她四年如一日照顧長年臥床不起的孤寡老人康大娘的生活起居,直到她去世。她的這種樂于助人、甘于奉獻、不圖回報的精神,在社區傳為佳話。
為了不讓過往行人摔倒,年逾八旬的原漣鋼副廠長王紹安帶上孫子,從五金店買來鐵錘和鏨子,兩人輪流敲打,花了4個小時,硬是把人行道上24個長長的螺釘全部鏨去。退休職工黃兵清,在鄰居童某患腦血栓之際,危急時刻伸出援手,與妻子一道將童某送到附近醫院搶救,并發動鄰居們捐款幫助他渡過難關。
“學雷鋒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應該從自己做起,從當下做起,每天都是雷鋒日。”今年已經88歲高齡的離休老干部王昌汾對學雷鋒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王老離休后一直致力于非藥物治療和保健工作,平日里喜歡讀書看報的王老,特別關心老年人的健康生活,他把有關老年人的健康知識剪貼下來,推出了《‘四療’貼報》,并根據多年來的自我保健心得,出版了多本有關于自我保健的書,免費贈送給身邊的老年朋友們。
雷鋒精神,已經在十里鋼城生根開花。秉承雷鋒精神,漣鋼將沐浴著和煦的春風,續寫著構建和諧的詩篇。